「媽媽,我怕黑!」
「媽媽,我床底下有怪物!」
「媽媽,這狗狗好嚇人!」
……
面對孩子這樣那樣的恐懼,曾經的弱女子好像也瞬間變成了女超人,我們想給孩子最好的呵護,讓他們的內心充滿安全感,也想讓孩子能夠更加堅強勇敢地探索世界。那麼,父母該如何切實有效地安慰孩子,讓孩子不再恐懼害怕呢?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度過這些不安,如何培養孩子恐懼情緒的管理能力呢?
美國丹佛兒童醫院嬰幼兒健康發展副主任 Ayelet·Talmi博士對此進行了科學地研究,對以下8種孩子最常見的恐懼情況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專業的指導建議。家長們都要學起來哦!
1.黑暗
孩子的想法:
我看不到外面有什麼,在黑暗中沒有人保護我。
疏導技巧:
大多數孩子怕黑,是源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想要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恐懼,父母可以為孩子營造光亮一點的氛圍(保留房間外的燈),在卧室中開一盞小夜燈,並讓孩子睡前自己控制燈光。父母平時要陪伴孩子在晚上散步,討論夜晚中有趣的事物,幫助孩子了解黑暗。
2.噩夢
孩子的想法:
我怕一個人睡,我會做噩夢,噩夢好可怕。
疏導技巧:
孩子對噩夢的恐懼源自無法區分虛實。孩子做了噩夢,會通過行為來反應自己的窘迫和恐懼,比如頻繁的夜醒,尖叫或者哭泣,當家長問他們夢到什麼的時候,孩子往往又無法詳細描述,只會說一些不連貫的故事,或者說自己害怕睡覺。一般情況下,孩子平時最喜歡的毯子或者毛絨玩具之類的安撫物就可以很好地緩解孩子的情緒,但是如果孩子頻繁出現反應非常劇烈的噩夢,必要時家長應該帶孩子去做專業檢查,了解影響孩子睡眠的真正原因。
3.怪物
孩子的想法:
我的床底下可能藏着怪物,它們會傷害我。
疏導技巧:
成人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孩子想像中的怪物,但是以孩子的認知能力是理解不了這種解釋的。孩子有着無盡的想像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動地想像出怪物,黑暗的角落,陰影里,雲層中等等。家長應該做的,是認真地對待孩子想像中的怪物,帶孩子一起檢查怪物可能出現的角落,還可以在孩子房門上貼一個「禁止怪物入內」的標誌,甚至還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抵抗怪物的「武器」,如噴水瓶、氣錘等。隨着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慢慢就會消除這種恐懼。
5.面具、裝扮玩偶
孩子的想法:
這些又大又瘋的裝扮玩偶讓我害怕,我不知道他們是做什麼的,也不知道面具里到底是誰。
疏導技巧:
孩子無窮而生動的想像力,以及其思維的發展特點,讓他們很難區分事物的虛實。在成人眼中,很多裝扮玩偶看上去很可愛有趣,但它們大大的身體或者古怪的造型可能會超出孩子的認知,讓孩子感到恐懼。這時,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和他害怕的對象交往,可以跟孩子解釋,裝扮玩偶後面有怎樣的工作人員,以消除孩子的恐懼和害怕。
6.陌生人
孩子的想法:
我不認識你,我也不知道你要做什麼,所以我要和媽媽緊緊靠在一起。
疏導技巧:
對陌生人的恐懼是一種健康的防護性恐懼,孩子不應該和那些他們不知道的人靠得太近。而有的孩子非常膽小害羞,還會對朋友或者親戚感到害怕和恐懼,面對這種狀況,家長要做的是教孩子基本的社交技巧,多給孩子適應的空間和時間;遇到親友時,先為孩子介紹,再鼓勵孩子打招呼;為孩子創設交往機會,鼓勵孩子交友,並且告訴孩子,自己會陪伴在一邊。
7.分離
孩子的想法:
你為什麼要離開我?你會不會再也不回來了?我該怎麼辦?
疏導技巧:
孩子往往都會在他們的主要撫養人離開時感到恐懼和焦慮。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關鍵點是,良好的日常告別。每次離開的時候,要和孩子做相同、簡短的告別,並且確保自己離開後,孩子是和他信任熟悉的人待在一起。主要撫養人離開前,為孩子安排一些事情做,然後一定要告訴孩子自己要離開了,但保證會回來的。不要悄悄地溜走,也不要告別後又折返回去,因為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過渡。
8.獨處
孩子的想法:
你和我一起在房間裏的時候,我覺得很安全,我不喜歡你離開我的視線。
疏導技巧:
有一個遊戲可以幫助孩子調整獨處時的恐懼。「輪流獨處」遊戲:初期,媽媽或者爸爸跟孩子待在同一房間的不同角落自己玩,最後過渡到分別在不同的房間玩,要讓孩子可以看到或聽到媽媽或爸爸。隨着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他就可以更好地獨處了。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獨處時的安全感(爸爸媽媽就在附近),而不是真的讓孩子單獨待在一個無人問津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和恐懼的東西,孩子的恐懼多源自對未知的恐懼、缺乏安全感以及缺乏掌控感的無助。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面對和控制自己的恐懼。向孩子解釋什麼是真實的,什麼又是虛假的,向孩子坦誠可能發生的真相或者傷害,重要的是,家長要在控制好自己情緒的同時,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恐懼、憂慮和焦慮。孩子最終也會以家長為榜樣,相信家長說出的真相,學會自己直面害怕和恐懼。